關於普宜苑 普宜苑介紹

普宜苑介紹

法雨山普宜苑,座落於台北市士林區,離故宮不遠的溪山里(內雙溪),青山環繞、綠水潺潺;一年四季鳥語花香;民風純樸,村民熱心善良;鄰近市區、交通方便,如佛陀時代的靈鷲山,離王舍城路程不遠,純然是鬧中取靜的好地方 最適合尼僧團共住。山中常有綿綿細雨,如法雨繽紛,又以三根普被、貧富貴賤無分別之宗旨 故取名"法雨山普宜苑"。

法雨山普宜苑師承金龍禪寺第二代住持上禪下覺上人座下,上人為曹洞宗法光寺上如下學禪師之弟子、臨濟宗金龍禪寺上玄下信老和尚之法子,普宜苑傳承兩法脈,於民國七十六年,由照印等八位比丘尼,從金龍禪寺來此共同創立。草創之初,蓽路藍縷、四事無着、幾近斷炊,後以百丈精神自給自足、披荊斬棘, 白天勞務,晚上自修。

更本著修行人弘法是家務,善巧方便帶領信眾,授八關齋 、念佛、禮懺共修、研讀佛學。又以學佛的孩子不變壞,不收費舉辦兒童學佛營、母親節感恩、敬老大型公益活動等等,因此空間不敷使用,於民國七十八年開始申請重建。

請照期間因山坡地及水源區的關係,困難重重,歷經十餘年,在僧俗二眾同心協力排除萬難下,直至民國八十九年通過審核 終於領到建照。

大殿工程動工,須要龐大的工程資金,但本著佛陀慈悲的精神,信眾營生不易,以隨緣不化緣的原則,開源節流,又遇到建材上漲,經濟不景氣,要完成建寺,經濟壓力、辛苦可見一般。

民國九十五年大雄寶殿終於於落成,隔年圖書館亦對外開放使用。大殿落成後,第一代住持上照下印和尚尼,認為階段性任務已完成,堅持僧團的制度要轉動、僧伽教育要提昇、對信眾的法供養要具足,首先推動,由常住眾選出住持、監院、教授尼,以三年為一任,於是在照印和尚尼不被選之下,於隔年(九十六年)選出第一任住持 上照下乘法師等三大職事,領導兩序大眾,安心辦道。僧團制度正式啟動 代表了人治時代的結束,普宜苑僧團制度新的紀元開始。

本苑以叢林規律生活、安僧辦道、培育僧才、宏法利生為宗旨,並研習戒律 、結夏安居、常住尼眾分批送往研究所或佛學院就讀,並定期舉辦八關齋戒、每月固定一日念佛、禮懺共修會及講經、恭請大德法師授課:如阿含、中論、如來藏及律學的研讀,使信眾能懺摩、用功、聽聞正法;圖書管提供豐富的圖書、幽靜的閱讀空間;提供國中、國小學生的語文加強學習等等。法雨山普宜苑秉持大乘佛法的精神,希望做更好的法施 財施 無畏施 饒益一切眾生。